自浙江舟山岛的海鲜乘着无人机飞往上海人的餐桌上,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两个小时。无人机之所以能跨海实现百公里以上精确飞行,一部分原因得益于5G网络在300米低空网络的全海域完善覆盖。
这仅仅是5G网络赋能千行百业应用的一个场景。“上到海拔6500米的珠穆朗玛峰,下到深度800米的地下矿井,南到海南三沙市的永暑礁、永兴岛或是偏远山区农村,我们国家的5G网络建设已实现上天入地、穿山跨海。”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说。
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达404.2万个,已经从“县县通5G”延伸到“乡乡通5G”,为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优化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普遍连接、普惠优质的网络服务。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浙江站采访活动中,记者发现浙江省积极推动5G融合应用的广度、深度、温度,特别是与农业、水利等行业的“碰撞”结合,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应用典型。
浙江移动工作人员正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星光数字大田调测综合农情监测设备。亦通 摄
农业生产智慧高效
智能气象站可以采集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重要环境数据,实时发送到后台系统;虫情测报站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虫害情况,系统自动进行虫害预警……走在湖州市南浔区星光数字大田内,许多物联网设施的在水稻田间应用,护航大田内1万亩水稻的生长。
承载这些数据的背后,则是南浔区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平台综合利用700M5G技术,实现了大田种植实时大数据传输需求。通过对土壤、空气、病虫害等农情的实时监测,结合后台系统实时数据记录分析,替代了传统的人工巡田方式,有效提升田间管理劳动效率。
“过去虫情、气象、土壤等农情信息,需要人工现场测报,现在则依靠设立在田间的监测系统,实时展现在数字云平台。”浙江移动工作人员在手机上打开了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农民只要在田间拍一张照片,系统根据提供的照片快速识别应用,几秒内就能得到病虫害分析结果和相应的防治办法。
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帮助农民在家“种田”;一块小屏幕,汇聚田间地头多种信息。“通过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在家就能看到农作物的长势,还能远程控制浇水,因地制宜进行施肥。”南浔区旧馆街道港胡村村民老张说。
在700M5G+数字大田的建设下,人工日常巡田次数减少70%,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35%,肥药施用次数降低20%,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农民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农艺和统一规程的标准化种植方式,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5G向农业领域延伸,受益的也不仅仅是种植业。在安吉县余村的“5G物联网+余村溪泉鱼”项目内,占地23亩、72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用上了智慧精养系统。通过5G物联网传感器设备,实现了整个池的自动监测和水质净化、自动投喂及排污、物理过滤、生态修复等功能,让养殖户可足不出户便了解和控制鱼塘状态。
孙姬表示,农业领域的5G应用从以智慧大棚为主的单点应用,向无人植保、智慧农机等种植、养殖、流通重点领域拓展。
农民享受更多贴心服务
在杭州市西湖区长埭村,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监管,老旧篮球场也蜕变成智能体育公园……在数字赋能下,过去的小茶村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得益于村里建设的3个5G基站,光纤速率达到1000兆,保证了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全村360户享受到了各种5G设施带来的便民服务。
作为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长埭村一些茶农通过直播推销自家的茶叶,流畅的网速让直播没有后顾之忧。茶叶的销售从线下走到线上,也让更多其他地方的人进一步了解龙井茶。借助5G的力量,日后村子还将开展“认养一棵茶树”活动,全国各地的认种人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自身认种的茶树种植情况。
去年年底,长埭村与杭州联通合作,家家户户开始安装监控,通过手机+千兆光纤网络为全村打造全新智家安全服务模式,让村民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村民黄玉强家中种植了12亩茶园,以前每年忙碌的时刻,要随时往返茶园和家里。家里的自动炒茶机在不停地工作着,他还要去茶园取青叶。但是家在马路边,村里的流动人员又比较多,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今年,我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家里情况,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黄玉强一边跟记者说,一边打开手机后台展示家门口情况。
“不管在村里哪个角落,现在都有5G网络的覆盖。家家户户有了监控,治安有了保证,也缓解了邻里间的矛盾。”但这也并不是终点,提高乡村安防能力,长埭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卫东还有更多期待,“希望,能够进一步开发人脸识别系统。”
如今,浙江全省5G网络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已累计建成5G基站24.88万个,行政村实现5G网络信号全覆盖,5G网络的服务场景也在不断增加。
如在医疗领域,5G应用于医共体管理和医疗业务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县域医共体一体化。5G超高的网络速度和超强的稳定性,将更好解决远程会诊、远程超声等医疗服务遭遇的瓶颈;5G网络的高带宽和低时延特性,使4K、8K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成为可能,医生可以通过高清影像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就如同面对面问诊一样。
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
“请抓紧救生圈!”在安吉县浒溪上空,无人机正在喊话。这个场景,是安吉县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的内容。
浒溪发源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安吉县天荒坪镇,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西苕溪的一级支流。对于全县乃至湖州市而言,它的健康关系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态安全。
为推动浒溪幸福河湖建设,今年9月,浒溪的管护开始运用上了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三大件”。同时,通过5G无线通信技术构建起“水陆空”立体监测体系,更全面地掌握水域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建立起数据动态更新维护机制。“5G让这些设备的日常工作以及信息传输、数据的精准性达到了质的飞跃,让水利工作更精准更高效完成智慧化的河湖管理。”安吉县水利局万重山说。
5G技术自身的低时效、高速率的特征,为浒溪流域精准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三大件”也让河湖的管护更为方便。
水里的无人船,不仅能够对水质进行移动式取样检测,探测沉船、沉积物等,还能够通过热感应系统发现偷排情况。特别是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无人船还能通过其机械臂进行清理,这一过程既高效、又安全,还节省人工。
传统人工巡河时间长,人力多,成本高,覆盖小,时效慢等问题,如今用上了无人机,整个河道巡查一次只需几个小时,通过5G实时传输数据,可及时发现河湖四乱等违法行为和水面污染问题。万重山告诉记者,无人机不同于人眼,它的巡查可以做到无死角、更精准,信息零延时就能传输到后台。同时,还具有应急救援、抛投物资、警示喊话等功能。
河岸边行驶的无人车按照提前设定的路线,每天在浒溪河道、公园广场等进行巡逻,实时把场景传送到指挥中心,未来它的功能还将继续强化,为周边居民提供雨伞、创可贴、纸巾等便民服务。
目前5G技术在水利建设、管护方面的大量应用,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引领着水利行业迈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新时代,助力各地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守护一方绿水青山